帳號 密碼 註冊 忘記密碼

圖解看世界

抵達終點之前

隨著醫療衛生水準提升,現今人類的壽命逐年增加,過去和現在對於長壽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。「零歲平均餘命」係假設一出生的零歲嬰兒,平均可期待的生存年數,又可稱為「平均壽命」。2018年IMD所調查的63個經濟體中,香港最為長壽,平均壽命以84.7歲排名第一,其次為日本84.5歲。臺灣以80.7歲排名第29名,在63個經濟體中排名中間。

WHO自2000年起提出「健康平均餘命」的概念,係為一個人死亡前扣除不健康、無法自由行動的年歲後能享有健康生活的時光。若以健康平均餘命來看各經濟體的表現,新加坡以76.4歲排名第一,平均壽命排名第一的香港其健康平均餘命以76.1歲退居第二名,健康平均餘命與平均壽命的排名相比略有變動,可見活得老不見得活得有品質,有許多人的老年生活可能飽受病痛所苦。你曾想過在抵達人生的終點前,我們有多少的時間是處於生病、不健康甚至無法自由行動的狀態嗎?若將零歲平均餘命減去健康平均餘命即為「不健康的存活年(Disability-adjusted Life Year, DALY)」,如表所示,平均壽命排名前十名的經濟體其不健康的存活年數,以新加坡差距7.1年最小,差距最大的為澳洲,澳洲人平均有10.5年時間需要仰賴他人照顧。再觀察先進國家美國,美國人的晚年生活亦有長達10.3年的時間需要仰賴他人照顧。平均壽命與健康平均餘命兩指標排名皆墊後的印度與南非,不健康年數則分別也有9.6年與7.9年,顯示「晚年帶病」或是「帶病長壽」是各國普遍存在的現象。

右圖為我國歷年來零歲平均餘命與健康平均餘命成長的趨勢,自2000年起,不健康的存活年數有些微上升的趨勢,2018年國人不健康的存活年為8.5年,顯示儘管醫療衛生水準提升,人均壽命延長,但我們仍無法縮短不健康的存活年數。專家指出「慢性病」是造成老年不健康、衰弱的原因之一,因此,為了減少家人的負擔和過個有品質的老年生活,健全的長照體系固然重要,但最關鍵的還是靠自己,雖無法避免老化,但我們可以從改善生活習慣、注意飲食、多運動、保持樂觀心情做起。

(上線日期:2020-07-3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