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資源的隱憂
水的可取得性與降雨量密切相關,影響農業、工業及日常用水的穩定性。降雨不足會發生乾旱,進而影響生態與經濟發展;相反,過量降雨引發水災,造成環境災害、基礎設施損害及經濟損失。本文透過「降雨量」與「水的可取得性」指標,以了解全球水資源的趨勢和現況。
自2000年以來,全球年降雨量的變化幅度並不明顯(如左上圖)。2000年的年降雨量為1,072毫米(mm),至2016年達到最高點1,096毫米,隨後逐步下降。2023年更降至1,057毫米,為近25年來最低點。然而,2024年降雨量回升至1,073毫米,接近2000年的水準。相較之下,台灣的平均年雨量波動較為劇烈(如左下圖) ,例如,2001年台灣的平均年雨量為3,077毫米,隔年驟降至1,572毫米,創下近23年新低;之後在2005年大幅上升至3,568毫米,達到近23年最高點。到了2023年,年均雨量則降至2,111毫米。台灣的氣候不僅缺乏穩定的規律性,從長期降雨量的變化趨勢,也顯示降雨量有逐漸下降的現象。
全球的「水的可取得性」指標在各國呈現差異(如右圖)。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(IMD)評比,瑞士以9.7分居首,其次為丹麥與冰島(9.6分)、奧地利與芬蘭(9.5分),顯示這些國家的水資源充足且管理良好。相對而言,分數較低的國家包括委內瑞拉(1.8分)、南非(3.8分)、墨西哥(4.0分)、祕魯(4.3分)與巴西(5.2分),這些國家的水資源管理問題日益嚴重。台灣的「水的可取得性」指標為7.2分,儘管台灣降雨量豐富,但受地形、降雨時空分布、水庫淤積、人口密度高以及管理問題等影響,水供應仍面臨挑戰。
全球水資源的可取得性受到降雨量變化、地理條件、基礎設施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。近年來,全球年降雨量變化幅度較小,但仍有一定波動,且各國在水資源狀況上存在差異。部分國家因降雨穩定、用水效率高,並且擁有有效的水資源管理,得以保持充足的水源。為了確保水資源能永續利用,各國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,制定針對性的水資源管理政策,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水資源挑戰。
關鍵詞:降雨量、水可取得性、降雨時空分布、水資源管理、用水效率
(上線日期:2025-03-3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