帳號 密碼 註冊 忘記密碼

圖解看世界

當科學少了「她」!

科學研究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,而研發人力是衡量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,不過,儘管全球致力於促進科研領域的性別平等,但性別失衡現象依然顯著。

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的定義,研發人力包含研究人員、技術人員及支援人員,研究人員是指從事新知識構思或創造,並主導研發、改良或發展理論概念等工作的專業人員。當國際間進行比較時,經常以全時約當數(full-time equivalent, FTE)為基礎,以瞭解各國實際投入研發的人力規模。

就OECD 2022年資料顯示(圖1),中、美兩國研究人員數量在全球名列前茅,分別擁有263萬7千多人、163萬9千多人,相較之下,台灣僅有17萬1千多人,且人數低於日韓。不過,研究人員總數經常與國家規模有關,為了標準化國家規模,可透過「每千名就業人口的研究人員數量」作為指標,這能更真實反映各國在勞動力中投入研發的比例,數據標準化後發現,韓國、瑞典、芬蘭、台灣、挪威、新加坡等的研究人員密度皆高於中美兩國,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在研發人力的投入表現突出。

然而,資料也發現,2013年至今 (圖2),主要國家的女性研究人員比例雖然有所成長,挪威、瑞典、芬蘭及荷蘭等歐洲國家有較高的女性研究人員比例,但也不超過四成;亞洲方面,新加坡表現較佳,女性研究人員已達三成,而台韓的女性研究人員僅有兩成多,日本更低於兩成,現況顯示女性在科研領域的代表性依舊不足。

觀察台灣2023年研究人員性別與研究領域分布,男性研究人員約占77.24%,女性研究人員僅佔22.76%,細探研究領域可發現,工程領域為台灣研究人員最多之領域,其次為理科領域。由於理工領域傳統上被視為男性主導的領域,女性比例明顯偏低,科研領域的性別失衡,不僅限制了女性的發展機會,更可能導致科研議題和研究方法上的偏頗,阻礙科學進步,因為長期忽略不同性別的生命經驗與脈絡,使得科學知識的產製可能帶有偏見,例如過去在汽車工程開發中,因為長期對男性關注多於女性,導致駕駛座位和身形設計不適合身材較矮小的女性,使得女性經常比男性遭受更嚴重的汽車事故傷害。

科學進步需要更多元的視角和創新思維,然而,科研領域長期性別失衡與區隔,反映出深層的社會文化及結構因素,成為發展阻礙,未來應從教育源頭鼓勵女孩積極參與「科學、技術、工程和數學(STEM)」課程、提供女性研究人員更友善的發展環境、提升女性參與科研決策機會,和推動跨領域的性別研究等,以促進更具包容和開創性的科學發展道路。

關鍵字:研究人員;研發領域;性別刻板;STEM

(上線日期:2025-05-3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