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「勢」風雲
2025年4月,全球股市因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而劇烈震盪。當日,標準普爾500指數大幅下挫,創下自COVID-19疫情以來最大單日跌幅。此項政策引發股票市場恐慌,帶動交易量暴增,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的外匯市場成交量飆升至平時的兩倍。這顯示,重大政策的變動能迅速影響股票市場走勢,並直接反映在證券市場的成交金額上。
所謂「證券市場成交金額」,是指在特定期間內,市場中股票買賣所累積的總金額。它是衡量市場活躍程度與投資人信心的重要指標,也反映出市場的流動性與參與度。成交金額越高,代表市場越活躍,投資人積極進場;反之,成交金額低則可能顯示市場低迷,投資人抱持觀望態度。
觀察2024年美、中、日、韓、香港、臺灣及新加坡的主要證券市場成交金額,美國市場依舊獨占鰲頭。紐約與那斯達克分別佔據第1與第2位,合計超過約59兆美元,展現美國股市的規模與流動性,那斯達克的高成交額顯示科技股與創新型公司交易極為活躍。深圳(約20.3兆美元)與上海(約14.9兆美元)分別位居全球第3與第4,二者合計約35兆美元,代表中國股市的規模已僅次於美國。日本(約7.6兆美元)則排名第5名。韓國與香港成交金額相近,分別約為3.3兆與3兆美元。韓國以大型科技與電子企業(如三星)為主,而香港則為國際資金進出的主要樞紐,產業結構更趨多元。台灣(約2.8兆美元)為全球第8,雖股市規模較小,但憑藉半導體與電子科技產業的優勢,仍維持活絡的交易表現。新加坡市場規模相對最小,成交金額僅約2,287億美元,在榜單中敬陪末座。
回顧台灣近十年的證券市場成交金額,2015至2019年間,市場交易大致平穩,呈現緩步成長的趨勢;2020年,受到全球資金湧入與投資熱潮帶動,成交金額驟增至約1.5兆美元;2021年半導體與科技族群強勢表現,更創下歷史新高約3.2兆美元;然而,2022年市場回歸冷靜,成交金額大幅下滑約43%至約1.8兆美元,2023年則小幅回升至2兆美元;2024年成交金額再度攀升達約2.8兆美元,反映投資人信心回溫。
整體而言,證券市場成交金額不只是單一數字的堆疊,更是全球經濟脈動與投資情緒的縮影。未來,隨著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持續推進,證券市場成交金額仍將是觀察市場動向與投資人信心的重要指標。
關鍵字:證券市場成交金額;股票市場;股市規模;投資人信心
(上線日期:2025-05-3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