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歷=即戰力?
在全球高度競爭的經濟環境中,大學教育早已不僅是追求學術卓越的象牙塔,更須回應產業所需,培育具備關鍵技術即戰力,也就是能立即投入職場的人才。
有鑑於此,瑞士洛桑管理學院(IMD)將「大學教育」納入國家競爭力「基礎建設」大項中「教育」的評比項目,從企業視角出發,檢視各國高教體系是否能有效培育出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。此指標關注的不僅是學術表現,更著重畢業生所具備的技能、知識和態度,是否能順利銜接職場。換言之,該指標能檢視高等教育與產業鏈結的緊密程度,並凸顯長期以來「學用落差」的問題。評比分數愈高,代表該國的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接軌良好,畢業生較能快速投入職場並發揮所學,提升國家人力資本的競爭力;反之,則代表該國大學教育與產業的連結度不足,以致學用落差大,國家教育投資即時轉化成產業競爭力的效率有限,長期恐弱化國家競爭力。
在2024年的評比中(如圖上),瑞士名列67個經濟體之首,並獲得企業高階主管近乎滿分的肯定,顯示其學術與技職並重的雙軌教育、密集的實習訓練、嚴格的淘汰制度,以及完善的新創育成計畫,能有效地連結學界與業界,使其創新能量豐沛且具延展性。新加坡與香港則憑藉國際化環境、語言優勢,以及靈活精準的課程與產學對接政策,成功躋身世界前十。而中國自2017年宣示要深化產教融合後,便以近七成的成長率從原先的末段班(2016年為4.5分、排名47)飆升至前段班(2024年為7.51分、排名14),成長速度驚人(見圖下)。臺灣的表現雖略低於新加坡、香港與中國,但仍優於鄰近的南韓及日本,在亞洲位居第四。近年來,國科會、教育部、經濟部、勞動部及僑委會等部會,皆針對「學用落差」問題提出多項措施,積極推動大學與企業合作開設專業課程(如半導體研究學院等),並擴增實習與媒合的機會,以強化產學研合作的深度與廣度。雖近20年的表現略有波動,但整體成績仍呈現近三成的穩定成長(如圖下)。相較於中國,我國的進步幅度雖未有爆發性成長,但卻展現出政策連貫與執行穩定的優勢。
高等教育能否與產業需求無縫接軌,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之一。大學教育不該停留在紙上談兵,而應成為知識落地的產業加速器,才能使學歷真正轉化為即戰力。
關鍵詞:大學教育;高等教育;產學合作;學用落差;即戰力;國家競爭力
(上線日期:2025-05-3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