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穀防飢
國家的經濟表現取決於財政資源的可行性、經濟環境、政治條件以及人民的工作態度,在眾多刺激經濟成長的因素中,金融資源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,而「國內總儲蓄」對於實現總體經濟的穩定成長起著重要作用。
國內總儲蓄(Gross domestic savings)是指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,扣除家庭與政府的最終消費支出後的餘額,是實際保留下來的資源總量,也是「國家層級的結餘」。國內總儲蓄是一個反映經濟韌性的重要指標,當儲蓄水準較高時,表示一國的經濟活動產生的收入有較大部分未被即時消費,這些資源就可轉化為公共建設、企業投資或其他未來的用途。國內總儲蓄也被用來評估一國是否具備自我投資能力的重要指標,也是用來衡量一國是否仰賴外資或可自行支應發展所需的資本。
國內總儲蓄通常有兩種呈現方式:以美元計算的金額,這可反映儲蓄總量的規模;占GDP比重,這可評估一國儲蓄能力的強弱與經濟結構特徵。
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,2023年各國之國內總儲蓄金額,以中國7.8兆美元最高,其次是美國的5.2兆美元,以及德國的1.2兆美元,如上左圖所示,這明顯受國家經濟規模影響,經濟體愈大,產生的儲蓄總額自然較高。從儲蓄總量的比較,有助於觀察國家在全球資金流中的角色,也代表其在全球金融與投資市場中的潛在影響力。
若觀察各國之國內總儲蓄占GDP比重,結果就完全不同了,2023年國內總儲蓄占GDP比重前12高的國家,以愛爾蘭(59.6%)、新加坡(58.4%)及澳門(56.1%)分別位居前3名,如上右圖所示。前12名國家中,橫跨歐洲、亞洲、非洲、和中東地區,其中有人均所得高的國家如盧森堡、愛爾蘭、新加坡、澳門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,亦有剛果共和國、阿爾及利亞、蒙古、加彭等資源型或中低所得收入國家。這些高儲蓄率國家,不代表國民都「存錢存得多」,而是國家可能在整體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剩餘價值比例高,這可能來自高GDP低內需的結構。中國的高儲蓄率(44.3%)也是榜上有名的,我國則為37.6%,這與華人根深蒂固的金錢觀及「存錢是美德」有關,儲蓄總是可為不時之需先作準備。
反觀我國近15年國內總儲蓄金額及其GDP占比,如下圖所示,近15年來雖有起落,但整體仍呈現穩定增長。2023年我國的國內總儲蓄金額及其GDP占比,分別為2,847億美元及37.6%,比2022年分別降了226億美元及3個百分點,這可能與人口高齡化及房價與生活成本上升有關。
國內總儲蓄的高低與一國的經濟結構、所得分配以及文化習慣有關,部分亞洲國家重視家庭儲蓄與未來保障,儲蓄率就普遍偏高,而以消費為成長動力的經濟體如美國、英國,儲蓄率則相對較低。過高的儲蓄,未必是好事,若儲蓄未轉化為投資,可能反而形成資金閒置或外流,甚至壓抑內需。國內總儲蓄的意義不僅是「存了多少」,更在於是否能用得其所,而帶動生產力與經濟成長。
關鍵詞:國內總儲蓄;儲蓄率;經濟成長;經濟規模
(上線日期:2025-05-31)